
3分鐘搞懂ESG採購痛點:為何植纖杯深受歐美市場青睞?
對於追求ESG永續目標的企業而言,選擇環保包材的最大挑戰往往不在於「價格」,而在於「實質的環保效益」。歐美國家很早發現,許多企業因漏檢視內部淋模或塗層,誤選了看似環保、實則難以回收的包材或餐具,最終導致產品被回收廠拒收,反而造成更大的資源浪費。
這篇主要來探討,在世界趨勢的推進下,餐飲業採購經理該如何確保現在所挑選的餐具是真正符合環保要求呢?
那就得從「回收端」的視角,了解為什麼紙塑產品,正逐漸成為業界的新標準。
一、回收端的兩大核心痛點:分離與散漿
傳統的紙類回收廠最主要的任務是將紙纖維打散、還原成紙漿(稱為「散漿」),以便重新製成再生紙。然而,過去紙質餐具卻給回收廠帶來巨大的麻煩:
- PE 淋膜(傳統塑膠塗層):這是回收廠最大的夢魘。PE 是一種石化塑膠,具有極強的防水性,它與紙纖維緊密貼合,在打漿過程中無法有效分離。這些微小的塑膠碎片(殘渣)會嚴重污染紙漿,最終只能被當作垃圾送進焚化爐。
- PLA 塗層(生物可分解塑膠):雖然 PLA 被稱為「可分解塑膠」,但它必須在 工業堆肥 的高溫高濕環境下才能分解。由於台灣缺乏足夠的工業堆肥設施,PLA 塗層的餐具通常無法在現有的紙類回收體系中被處理,同樣會被視為異物。
當產品被回收廠判定為「無效回收物」時,不僅浪費了採購成本,更會損害企業的ESG形象!

二、可自然分解的植纖杯:解決回收痛點的關鍵技術
紙漿模塑技術是環保包材領域的重大突破 (補充參考:相關國外報導說明)。
它巧妙地繞過了上述兩大回收難題,使Bagasse Cup成為回收廠眼中真正的「可回收黃金」。
紙塑包材是以天然植物纖維為原料,故只要再添加微量天然防水、防油劑,即可在包材表面形成一層自然薄膜,達到傳統紙杯效果,但其特性卻與塑膠淋膜有根本上的不同:

(圖片來源/pexels)
三、為什麼植纖杯更受大眾青睞?
對於肩負永續責任的採購經理來說,可自然分解的環保包材帶來了實質的效益:
- 實現「真・回收」:植纖杯本身需具 compostable(可堆肥)特性,若產品有獲得OK compost HOME(家用堆肥)、OK compost INDUSTRIAL(工業堆肥)與BPI(美國可堆肥) 等認證證書,回收廠除了可回收成漿再生產外,更可以協助收集轉售至堆肥業,真正達到有效循環經濟。不會像PE塑膠紙質產品一樣,回收打碎後卻將塑化分子殘留在紙漿中,使得紙杯無法自己分解或被重新打漿再利用,降低回收良率。
- 降低供應鏈風險:隨著全球和台灣的塑膠禁令趨嚴,選擇難以回收的 PE 或 PLA 產品,未來可能面臨法規限制和高昂的廢棄物處理費用。選擇可自然分解的植纖杯,能為企業確保供應鏈的合規性與穩定性。
- 提升 ESG 報告數據:採購具備國際環保認證的紙塑包材,能讓企業在ESG報告中驕傲地宣稱:「我們的包裝除了可再生利用外,還可做為堆肥分解於土壤,實現真正的循環經濟」,這遠比「可回收」的說法更具說服力。

圖片來源/Pexels
採購植纖杯等紙塑餐具,不能只看前端的材質,更要關注末端的回收實踐。選擇具備國際回收驗證、可自然分解於土地的環保包材,才是企業落實 ESG 精神、建立綠色供應鏈的最佳途徑。
您是否還在為尋找具備「價格優勢與實用功能」並環保友善的植纖杯而煩惱?
填寫下方詢價單,由ESG餐具專家幫您規劃符合品牌與法規要求的紙塑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