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者不想被「漂綠」欺騙:企業如何挑選真正的環境友善包材?
「這是環保包材、可分解、可回收!」
你是不是也常在產品包裝上看到這些標語?
但真相是,市場上有高達一半以上的「環保標示」,其實都屬於漂綠(Greenwashing) —— 也就是企業利用模糊的說法或半真半假的認證,營造出「永續友善」的形象,卻沒有真正減少環境負擔。
消費者越來越聰明,也越來越不願被欺騙。
對品牌與企業而言,唯有真正理解「什麼對環境友善」,才能避免誤踩漂綠陷阱。
一、漂綠的三種常見樣貌
就我們觀察國內外ESG機構這幾年所發布的文章,可以發現被標示「漂綠」的產品,多數會呈現以下3點樣貌。
- 只說「可分解」,卻沒有任何依據
- 許多產品宣稱「可分解」,但並沒有經過正式的可分解認證(如 OK Compost HOME 或 BPI)。
- 這代表產品可能根本無法在一般環境中自然分解,或只能在特定高溫工業堆肥條件下被處理,最終,它仍然變成垃圾。
- 用「生物材料」包裝石化產品
- 例如常見的「PLA 塑膠」,雖源自玉米澱粉,但若沒有進入專業堆肥場,也不會在自然環境中分解。
- 真正的環保包材應該能兼顧來源永續與回收處理可行性.
- 模糊宣稱「環保」,卻不說明如何達成
- 像「綠色製程」、「友善地球」這類語言,只是情感訴求,若沒有數據、認證或第三方標章支持,仍屬漂綠行為。

圖片來源//Pexels
二、真正的環保包材,至少符合三個條件
- 具備國際認證:可驗證的「可分解」
品牌若要在 ESG 報告或標示上使用「可分解紙杯」等字樣,必須具備這些第三方認證作為依據,否則容易被市場質疑為漂綠。目前較為常見的有以下3種,但實際上仍視所屬國家需求再做額外申請。
1. OK Compost Certification:如果標示”Home”表示能在家庭堆肥(約20–30°C)中於一年內自然分解;標示”Factory”表示需要透過工業堆肥方式進行。
2. BPI:需在工業堆肥場(約50–60°C)中完成分解。主要使用美國材料與試驗學會(American Society for Testing and Materials)ASTM D6400及ASTM D6868標準,在北美廣泛受到各個工業堆肥設施認可,同時也能符合美國各州關於可堆肥認證的法規。
3. TC (Transaction Certificate):是GRS認證的一部分,由GRS頒發。是追溯環節時提到的重要文件,用於確認生產、交易的產品使用的回收材料符合GRS標準。TC交易證書可以幫助企業向消費者展示其產品的可持續性,並提高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GRS認證綁定的TC交易證書包含什麼內容?
- 選擇正確的材料:植纖產品與水性塗層餐飲用品
- sugarcane product(Sugarcan Products):使用竹纖維、甘蔗渣、小麥稈等天然纖維,可自然分解並減少石化依賴。
- 水性塗層餐飲用品:以水性塗層取代傳統 PE 塗層,使紙杯可被回收或於工業堆肥環境下分解,是取代淋膜紙杯的下一步。
- 有明確回收或堆肥管道
即使產品本身可分解,若缺乏回收體系,仍會流入焚化或掩埋系統。真正的永續設計,應該考慮「使用後去哪裡」的整個生命週期。

三、消費者在意的,不只是「看起來環保」!讓永續變成事實,而非標語。
現代消費者越來越重視品牌的誠信與責任。根據尼爾森(Nielsen)調查,66% 的消費者願意為具備可持續生產證明的品牌多付費。
換句話說,透明與真實,才是品牌最好的行銷!
對企業來說,導入可分解認證包材或植纖產品,不僅能降低碳排與廢棄量,更能在 ESG 報告、政府採購與國際合作上,成為具體而可量化的成果。
漂綠會短暫吸引眼球,但真實的永續,才能贏得長期信任。
企業若能從材料選擇開始——導入可回收的水性塗層餐飲用品、可分解植纖產品等,並建立回收機制,就能用行動說服市場:我們不只是說永續,而是實踐永續。

圖片來源//Pexels

